跳至主要內容

《极客时间教程 - 软件工程之美》笔记

钝悟...大约 8 分钟笔记软件工程软件工程

《极客时间教程 - 软件工程之美》笔记

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软件工程?

软件产品危机:软件产品质量低劣、软件维护工作量大、成本不断上升、进度不可控、程序人员无限度地增加。

软件工程,它是为研究和克服软件危机而生。

软件工程的本质:用工程化方法去规范软件开发,让项目可以按时完成、成本可控、质量有保证。

软件工程的核心:是围绕软件项目开发,对开发过程的组织,对方法的运用,对工具的使用。

软件工程 = 过程 + 方法 + 工具。

工程思维:把每件事都当作一个项目来推进

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步骤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工程方法。

工程方法通常会分成六个阶段:想法、概念、计划、设计、开发和发布。

  • **想法:**想法阶段通常是想要解决问题。最开始问题通常是模糊的,所以需要清晰地定义好问题,研究其可行性,检查是否有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  • **概念:**概念阶段就是用图纸、草图、模型等方式,提出一些概念性的解决方案。这些方案可能有多个,最终会确定一个解决方案。
  • **计划:**计划阶段是关于如何实施的计划,通常会包含人员、任务、任务持续时间、任务的依赖关系,以及完成项目所需要的预算。
  • **设计:**设计阶段就是要针对产品需求,将解决方案进一步细化,设计整体架构和划分功能模块,作为分工合作和开发实施的一个依据和参考。
  • **开发:**开发阶段就是根据设计方案,将解决方案构建实施。开发阶段通常是一个迭代的过程,这个阶段通常会有构建、测试、调试和重新设计的迭代。
  • **发布:**将最终结果包括文档发布。

瀑布模型:像工厂流水线一样把软件开发分层化

瀑布模型把整个项目过程分成了六个主要阶段:

  • 问题的定义及规划:这个阶段是需求方和开发方共同确定软件开发目标,同时还要做可行性研究,以确定项目可行。这个阶段会产生需求文档和可行性研究报告。
  • 需求分析:对需求方提出的所有需求,进行详细的分析。这个阶段一般需要和客户反复确认,以保证能充分理解客户需求。最终会形成需求分析文档。
  • 软件设计: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,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抽象和设计,如系统框架设计,数据库设计等等。最后会形成架构设计文档。
  • 程序编码:将架构设计和界面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能运行的程序代码。
  • 软件测试:在编码完成后,对可运行的结果对照需求分析文档进行严密的测试。如果测试发现问题,需要修复。最终测试完成后,形成测试报告。
  • 运行维护:在软件开发完成,正式运行投入使用。后续需要继续维护,修复错误和增加功能。交付时需要提供使用说明文档。

瀑布模型之外,还有哪些开发模型?

快速原型模型

快速原型模型,就是为了要解决客户的需求不明确和需求多变的问题。

先迅速建造一个可以运行的软件原型,然后收集用户反馈,再反复修改确认,使开发出的软件能真正反映用户需求,这种开发模型就叫快速原型模型,也叫原型模型。

原型模型因为能快速修改,所以能快速对用户的反馈和变更作出响应,同时原型模型注重和客户的沟通,所以最终开发出来的软件能够真正反映用户的需求。

但这种快速原型开发往往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。

增量模型

增量模型是把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,然后在每个小模块的开发过程中,应用一个小瀑布模型,对这个模块进行需求分析、设计、编码和测试。相对瀑布模型而言,增量模型周期更短,不需要一次性把整个软件产品交付给客户,而是分批次交付。

因为增量模型的根基是模块化,所以,**如果系统不能模块化,那么将很难采用增量模型的模式来开发。**另外,对模块的划分很抽象,这本身对于系统架构的水平是要求很高的。

基于这样的特点,增量模型主要适用于:需求比较清楚,能模块化的软件系统,并且可以按模块分批次交付。

迭代模型

迭代模型每次只设计和实现产品的一部分,然后逐步完成更多功能。每次设计和实现一个阶段叫做一个迭代。

在迭代模型中,整个项目被拆分成一系列小的迭代。通常一个迭代的时间都是固定的,不会太长,例如 2-4 周。每次迭代只实现一部分功能,做能在这个周期内完成的功能。

在一个迭代中都会包括需求分析、设计、实现和测试,类似于一个小瀑布模型。迭代结束时要完成一个可以运行的交付版本。

增量模型是按照功能模块来拆分;而迭代模型则是按照时间来拆分,看单位时间内能完成多少功能。

V 模型

V 模型适合外包项目。V 模型本质上还是瀑布模型,只不过它是更重视对每个阶段验收测试的过程模型。

针对从需求定义一直到编码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测试验收。

螺旋模型

如果你现在要做一个风险很高的项目,客户可能随时不给你钱了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采用传统瀑布模型,无疑风险很高,可能做完的时候才发现客户给不了钱,损失就很大了!

这种情况,基于增量模型或者迭代模型进行开发,就可以有效降低风险。你需要注意的是,在每次交付的时候,要同时做一个风险评估,如果风险过大就不继续后续开发了,及时止损。

这种强调风险,以风险驱动的方式完善项目的开发模型就是螺旋模型。

敏捷开发到底是想解决什么问题?

敏捷开发是一套价值观和原则。

瀑布模型面向的是过程,而敏捷开发面向的是人。

大厂都在用哪些敏捷方法?(上)

一切工作任务围绕 Ticket 开展

  • 每一个任务的状态都可以被跟踪起来:什么时候开始做的,谁在做,做完没有。
  • 整个团队在做什么一目了然。
  • Ticket 和敏捷开发中的 Backlog(任务清单)正好结合起来,通过 Ticket 可以收集管理整个项目的 Backlog 和当前 Sprint(迭代)的 Backlog。

基于 Git 和 CI 的开发流程

Git 本来只是源代码管理工具,但是其强大的分支管理和灵活的权限控制,结合一定的开发流程,却可以帮助你很好的控制代码质量。

站立会议

  • 每个人轮流介绍一下,昨天干了什么事情,今天计划做什么事情,工作上有没有障碍无法推进。有问题,记录到“问题停车场”。
  • 检查最近的 Ticket,甄别一下优先级。有需要讨论的先收集到问题停车场。
  • 针对未讨论的问题展开讨论,能在会议时间内解决的问题,就马上解决,不能解决的会后再私下讨论或者再组织会议。

大厂都在用哪些敏捷方法?(下)

在分工上:

  • 产品经理:写需求设计文档,将需求整理成 Ticket,随时和项目成员沟通确认需求;
  • 开发人员:每天从看板上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领取 Ticket,完成日常开发任务;
  • 测试人员:测试已经部署到测试环境的程序,如果发现 Bug,提交 Ticket;
  • 项目经理:保障日常工作流程正常执行,让团队成员可以专注工作,提供必要的帮助,解决问题。

如何完成需求和修复 Bug?

日常工作,是围绕 Ticket 来开展的。所有的需求、Bug、任务都作为 Ticket 提交到项目的 Backlog,每个 Sprint 的任务都以看板的形式展现出来。

每个人手头事情忙完后,就可以去看板上的“To Do”栏,按照优先级从高到低选取新的 Ticket。选取后移动到“In Progress”栏。

每周一部署生产环境

参考资料

评论
  • 按正序
  • 按倒序
  • 按热度
Powered by Waline v2.15.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