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至主要內容
Mysql 锁

Mysql 锁

钝悟2020年9月7日...大约 28 分钟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Mysql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Mysql读写锁悲观锁乐观锁

Mysql 锁

不同存储引擎对于锁的支持粒度是不同的,由于 InnoDB 是 Mysql 的默认存储引擎,所以本文以 InnoDB 对于锁的支持进行阐述。

锁的分类

为了解决并发一致性问题,Mysql 支持了很多种锁来实现不同程度的隔离性,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。

独享锁和共享锁

InnoDB 实现标准行级锁定,根据是否独享资源,可以把锁分为两类:

  • 独享锁(Exclusive),简写为 X 锁,又称为“写锁”、“排它锁”。
    • 独享锁锁定的数据只允许进行锁定操作的事务使用,其他事务无法对已锁定的数据进行查询或修改。
    • 使用方式:SELECT ... FOR UPDATE;
  • 共享锁(Shared),简写为 S 锁,又称为“读锁”。
    • 共享锁锁定的资源可以被其他用户读取,但不能修改。在进行 SELECT 的时候,会将对象进行共享锁锁定,当数据读取完毕之后,就会释放共享锁,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在读取时不被修改。
    • 使用方式:SELECT ... LOCK IN SHARE MODE;

为什么要引入读写锁机制?

实际上,读写锁是一种通用的锁机制,并非 Mysql 的专利。在很多软件领域,都存在读写锁机制。

因为读操作本身是线程安全的,而一般业务往往又是读多写少的情况。因此,如果对读操作进行互斥,是不必要的,并且会大大降低并发访问效率。正式为了应对这种问题,产生了读写锁机制。

读写锁的特点是:读读不互斥读写互斥写写互斥。简言之:只要存在写锁,其他事务就不能做任何操作

注:InnoDB 下的行锁、间隙锁、next-key 锁统统属于独享锁。

悲观锁和乐观锁

基于加锁方式分类,Mysql 可以分为悲观锁和乐观锁。

  • 悲观锁 - 假定会发生并发冲突,屏蔽一切可能违反数据完整性的操作
    • 在查询完数据的时候就把事务锁起来,直到提交事务(COMMIT
    • 实现方式:使用数据库中的锁机制
  • 乐观锁 - 假设最好的情况——每次访问数据时,都假设数据不会被其他线程修改,不必加锁。只在更新的时候,判断一下在此期间是否有其他线程更新该数据。
    • 实现方式:更新数据时,先使用版本号机制或 CAS 算法检查数据是否被修改

为什么要引入乐观锁?

乐观锁也是一种通用的锁机制,在很多软件领域,都存在乐观锁机制。

锁,意味着互斥,意味着阻塞。在高并发场景下,锁越多,阻塞越多,势必会拉低并发性能。那么,为了提高并发度,能不能尽量不加锁呢?

乐观锁,顾名思义,就是假设最好的情况——每次访问数据时,都假设数据不会被其他线程修改,不必加锁。虽然不加锁,但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,而是在更新的时候,判断一下在此期间是否有其他线程更新该数据。乐观锁最常见的实现方式,是使用版本号机制或 CAS 算法(Compare And Swap)去实现。

  • 乐观锁的优点是:减少锁竞争,提高并发度。

  • 乐观锁的缺点是:

    • 存在 ABA 问题。所谓的 ABA 问题是指在并发编程中,如果一个变量初次读取的时候是 A 值,它的值被改成了 B,然后又其他线程把 B 值改成了 A,而另一个早期线程在对比值时会误以为此值没有发生改变,但其实已经发生变化了
    • 如果乐观锁所检查的数据存在大量锁竞争,会由于不断循环重试,产生大量的 CPU 开销

【示例】Mysql 乐观锁示例

假设,order 表中有一个字段 status,表示订单状态:status 为 1 代表订单未支付;status 为 2 代表订单已支付。现在,要将 id 为 1 的订单状态置为已支付,则操作如下:

select status, version from order where id=#{id}

update order
set status=2, version=version+1
where id=#{id} and version=#{version};

乐观锁更多详情可以参考:使用 mysql 乐观锁解决并发问题open in new window

全局锁、表级锁、行级锁

前文提到了,锁,意味着互斥,意味着阻塞。在高并发场景下,锁越多,阻塞越多,势必会拉低并发性能。在不得不加锁的情况下,显然,加锁的范围越小,锁竞争的发生频率就越小,系统的并发程度就越高。但是,加锁也需要消耗资源,锁的各种操作(包括获取锁、释放锁、以及检查锁状态)都会增加系统开销,锁粒度越小,系统的锁操作开销就越大。因此,在选择锁粒度时,也需要在锁开销和并发程度之间做一个权衡。

根据加锁的范围,MySQL 的锁大致可以分为:

  • 全局锁 - “全局锁”会锁定整个数据库
  • 表级锁(table lock) - “表级锁”锁定整张表。用户对表进行写操作前,需要先获得写锁,这会阻塞其他用户对该表的所有读写操作。只有没有写锁时,其他用户才能获得读锁,读锁之间不会相互阻塞。表级锁有:
    • 表锁 - 表锁就是对数据表进行锁定,锁定粒度很大,同时发生锁冲突的概率也会较高,数据访问的并发度低。不过好处在于对锁的使用开销小,加锁会很快。表锁一般是在数据库引擎不支持行锁的时候才会被用到的。
    • 元数据锁(MDL) - MDL 不需要显式使用,在访问一个表的时候会被自动加上。
    • 意向锁(Intention Lock)
    • 自增锁(AUTO-INC)
  • 行级锁(row lock) - “行级锁”锁定指定的行记录。这样其它线程还是可以对同一个表中的其它行记录进行操作。行级锁有:
    • 记录锁(Record Lock)
    • 间隙锁(Gap Lock)
    • 临键锁(Next-Key Lock)
    • 插入意向锁

以上各种加锁粒度,在不同存储引擎中的支持情况并不相同。如:InnoDB 支持全局锁、表级锁、行级锁;而 MyISAM 只支持全局锁、表级锁。

每个层级的锁数量是有限制的,因为锁会占用内存空间,锁空间的大小是有限的。当某个层级的锁数量超过了这个层级的阈值时,就会进行锁升级。锁升级就是用更大粒度的锁替代多个更小粒度的锁,比如 InnoDB 中行锁升级为表锁,这样做的好处是占用的锁空间降低了,但同时数据的并发度也下降了。

全局锁

“全局锁”会锁定整个数据库

要给整个数据库加全局锁,可以执行以下命令:

flush tables with read lock

执行命名后,整个库处于只读状态,之后其他线程的以下语句会被阻塞:数据更新语句(数据的增删改)、数据定义语句(包括建表、修改表结构等)和更新类事务的提交语句。

如果要释放全局锁,可以执行以下命令:

unlock tables

此外,在客户端断开的时候会自动释放锁。

全局锁的典型使用场景是,做全库逻辑备份。

官方自带的逻辑备份工具是 mysqldump。当 mysqldump 使用参数 –single-transaction 的时候,导数据之前就会启动一个事务,来确保拿到一致性视图。而由于 MVCC 的支持,这个过程中数据是可以正常更新的。对于全部是 InnoDB 引擎的库,建议选择使用 –single-transaction 参数,对应用会更友好。如果有的表使用了不支持事务的引擎,那么备份就只能通过 FTWRL 方法。

表级锁

“表级锁”会锁定整张表。用户对表进行写操作前,需要先获得写锁,这会阻塞其他用户对该表的所有读写操作。只有没有写锁时,其他用户才能获得读锁,读锁之间不会相互阻塞。

表锁

表锁就是对数据表进行锁定,锁定粒度很大,同时发生锁冲突的概率也会较高,数据访问的并发度低。不过好处在于对锁的使用开销小,加锁会很快。

表锁的语法是 lock tables … read/write,示例如下:

// 为 xxx 表加 MDL 读锁
lock tables xxx read;

// 为 xxx 表加 MDL 写锁
lock tables xxx write;

与 FTWRL 类似,可以用 unlock tables 主动释放锁,也可以在客户端断开的时候自动释放。

表锁一般是在数据库引擎不支持行锁的时候才会被用到的。如果你发现应用程序里有 lock tables 这样的语句,需要追查一下,比较可能的情况是:

  • 要么是你的系统现在还在用 MyISAM 这类不支持事务的引擎,那要安排升级换引擎;
  • 要么是你的引擎升级了,但是代码还没升级。我见过这样的情况,最后业务开发就是把 lock tablesunlock tables 改成 begincommit,问题就解决了。

元数据锁(MDL)

元数据锁,英文为 metadata lock,缩写为 MDL。MySQL 5.5 版本中引入了 MDL。MDL 的作用是,保证读写的正确性。MDL 不需要显式使用,在访问一个表的时候会被自动加上

  • 对一个表做“增删改查”操作的时候,加 MDL 读锁。读锁之间不互斥,因此你可以有多个线程同时对一张表增删改查。
  • 对一个表做“结构变更”操作的时候,加 MDL 写锁。读写锁之间、写锁之间是互斥的,用来保证变更表结构操作的安全性。因此,如果有两个线程要同时给一个表加字段,其中一个要等另一个执行完才能开始执行。

MDL 会直到事务提交才释放。在做表结构变更的时候,一定要小心不要导致锁住线上查询和更新。

如果数据库有一个长事务(所谓的长事务,就是开启了事务,但是一直还没提交),那么在对表结构做变更操作的时候,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,比如下面这个顺序的场景:

  1. 首先,线程 A 先启用了事务(但是一直不提交),然后执行一条 SELECT 语句,此时就先对该表加上 MDL 读锁;
  2. 然后,线程 B 也执行了同样的 SELECT 语句,此时并不会阻塞,因为“读读”并不冲突;
  3. 接着,线程 C 修改了表字段,此时由于线程 A 的事务并没有提交,也就是 MDL 读锁还在占用着,这时线程 C 就无法申请到 MDL 写锁,就会被阻塞,

那么在线程 C 阻塞后,后续有对该表的 SELECT 语句,就都会被阻塞。如果此时有大量该表的 SELECT 语句的请求到来,就会有大量的线程被阻塞住,这时数据库的线程很快就会爆满了。

为什么线程 C 因为申请不到 MDL 写锁,而导致后续的申请读锁的查询操作也会被阻塞?

这是因为申请 MDL 锁的操作会形成一个队列,队列中写锁获取优先级高于读锁,一旦出现 MDL 写锁等待,会阻塞后续该表的所有 CRUD 操作。

所以为了能安全的对表结构进行变更,在对表结构变更前,先要看看数据库中的长事务,是否有事务已经对表加上了 MDL 读锁,如果可以考虑 kill 掉这个长事务,然后再做表结构的变更。

意向锁(Intention Lock)

InnoDB 支持不同粒度的锁定,允许行锁和表锁共存。当存在表级锁和行级锁的情况下,必须先申请意向锁,再获取行级锁。意向锁是表级锁,表示事务稍后需要对表中的行使用哪种类型的锁(共享或独享)。意向锁是 InnoDB 自动添加的,不需要用户干预。

意向锁有两种类型:

  • 意向共享锁(IS - 表示事务有意向对表中的行设置共享锁(S)。

  • 意向独享锁(IX - 表示事务有意向对表中的行设置独享锁(X)。

比如 SELECT ... FOR SHARE 设置 IS 锁, SELECT ... FOR UPDATE 设置 IX 锁。

意向锁的规则如下:

  • 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的共享锁(S)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意向共享锁(IS)或者更强的锁;
  • 一个事务在获得某个数据行的独享锁(X)之前,必须先获得表的意向独享锁(IX)。

也就是,当执行插入、更新、删除操作,需要先对表加上 IX 锁,然后对该记录加 X 锁。而快照读(普通的 SELECT)是不会加行级锁的,快照读是利用 MVCC 实现一致性读,是无锁的。

不过,SELECT 也是可以对记录加共享锁和独享锁的,具体方式如下:

// 先在表上加上 IS 锁,然后对读取的记录加 S 锁
select ... lock in share mode;

// 当前读:先在表上加上 IX 锁,然后对读取的记录加 X 锁
select ... for update;

意向共享锁和意向独享锁是表级锁,不会和行级的共享锁和独享锁发生冲突,而且意向锁之间也不会发生冲突,只会和共享表锁(lock tables ... read)和独享表锁(lock tables ... write)发生冲突

如果申请的锁与现有锁兼容,则锁申请成功;反之,则锁申请失败。锁申请失败的情况下,申请锁的事务会一直等待,直到存在冲突的锁被释放。如果存在与申请的锁相冲突的锁,并且该锁迟迟得不到释放,就会导致死锁。

为什么要引入意向锁?

如果没有意向锁,那么加独享表锁时,就需要遍历表里所有记录,查看是否有记录存在独享锁,这样效率会很低。

有了意向锁,在对记录加独享锁前,会先加上表级别的意向独享锁。此时,如果需要加独享表锁,可以直接查该表是否有意向独享锁:如果有,就意味着表里已经有记录被加了独享锁。这样一来,就不用去遍历表里的记录了。

综上所述,意向锁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判断表里是否有记录被加锁

自增锁(AUTO-INC)

表里的主键通常都会设置成自增的,这是通过对主键字段声明 AUTO_INCREMENT 属性实现的。之后可以在插入数据时,可以不指定主键的值,数据库会自动给主键赋值递增的值,这主要是通过 AUTO-INC 锁实现的。

AUTO-INC 锁是特殊的表级锁,锁不是在一个事务提交后才释放,而是在执行完插入语句后就会立即释放

在插入数据时,会加一个表级别的 AUTO-INC 锁,然后为被 AUTO_INCREMENT 修饰的字段赋值递增的值,等插入语句执行完成后,才会把 AUTO-INC 锁释放掉。

一个事务在持有 AUTO-INC 锁的过程中,其他事务的如果要向该表插入语句都会被阻塞,从而保证插入数据时,被 AUTO_INCREMENT 修饰的字段的值是连续递增的。但是,AUTO-INC 锁再对大量数据进行插入的时候,会影响插入性能,因为另一个事务中的插入会被阻塞。

因此, 在 MySQL 5.1.22 版本开始,InnoDB 存储引擎提供了一种轻量级的锁来实现自增。一样也是在插入数据的时候,会为被 AUTO_INCREMENT 修饰的字段加上轻量级锁,然后给该字段赋值一个自增的值,就把这个轻量级锁释放了,而不需要等待整个插入语句执行完后才释放锁

InnoDB 存储引擎提供了个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的系统变量,是用来控制选择用 AUTO-INC 锁,还是轻量级的锁。

  •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= 0,就采用 AUTO-INC 锁,语句执行结束后才释放锁;
  •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= 2,就采用轻量级锁,申请自增主键后就释放锁,并不需要等语句执行后才释放。
  • 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= 1
    • 普通 insert 语句,自增锁在申请之后就马上释放;
    • 类似 insert … select 这样的批量插入数据的语句,自增锁还是要等语句结束后才被释放;

以上模式中,innodb_autoinc_lock_mode = 2 是性能最高的方式,但是当搭配 binlog 的日志格式是 statement 一起使用的时候,在“主从复制的场景”中会发生数据不一致的问题

行锁

MySQL 的行锁是在引擎层由各个引擎自己实现的。但并不是所有的引擎都支持行锁,比如 MyISAM 引擎就不支持行锁。不支持行锁意味着并发控制只能使用表锁,对于这种引擎的表,同一张表上任何时刻只能有一个更新在执行,这就会影响到业务并发度。InnoDB 是支持行锁的,这也是 MyISAM 被 InnoDB 替代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在 InnoDB 引擎中,行锁是通过给索引上的索引项加锁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索引,InnoDB 将会通过隐藏的聚簇索引来对记录加锁。此外,在 InnoDB 引擎中,行锁是在需要的时候才加上的,但并不是不需要了就立刻释放,而是要等到事务结束时才释放。这个就是两阶段锁协议。因此,如果事务中需要锁多个行,要把最可能造成锁冲突、最可能影响并发度的锁尽量往后放。

行锁的具体实现算法有三种:Record Lock、Gap Lock 以及 Next-Key Lock。

记录锁(Record Lock)

记录锁(Record Lock)锁定一个记录上的索引,而不是记录本身。例如,执行 SELECT value FROM t WHERE value BETWEEN 10 and 20 FOR UPDATE; 后,会禁止任何其他事务插入、更新或删除 t.value 值在 10 到 20 范围之内的数据,因为该范围内的所有现有值之间的间隙已被锁定。

记录锁始终锁定索引记录,即使表定义为没有索引。如果表没有设置索引,InnoDB 会自动创建一个隐藏的聚簇索引并使用该索引进行记录锁定。

Record Lock 是有 S 锁和 X 锁之分的:

  • 当一个事务对一条记录加了 S 型记录锁后,其他事务也可以继续对该记录加 S 型记录锁(S 型与 S 锁兼容),但是不可以对该记录加 X 型记录锁(S 型与 X 锁不兼容);
  • 当一个事务对一条记录加了 X 型记录锁后,其他事务既不可以对该记录加 S 型记录锁(S 型与 X 锁不兼容),也不可以对该记录加 X 型记录锁(X 型与 X 锁不兼容)。

【示例】记录锁示例

注:测试环境的事务隔离级别为可重复级别

初始化数据

-- 创建表
DROP TABLE IF EXISTS `t`;
CREATE TABLE `t` (
	`id` INT(10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	`value` INT(10) DEFAULT 0,
	PRIMARY KEY (`id`)
)
	ENGINE = InnoDB
	DEFAULT CHARSET = `utf8`;

-- 分别插入 id 为 1、10、20 的数据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, 1);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0, 10);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20, 20);

事务一、添加 X 型记录锁

-- 开启事务
BEGIN;

-- 对 id 为 1 的记录添加 X 型记录锁
SELECT * FROM `t` WHERE `id` = 1 FOR UPDATE;

-- 延迟 20 秒执行后续语句,保持锁定状态
SELECT SLEEP(20);

-- 释放锁
COMMIT;

事务二、被锁定的行记录无法修改

-- 修改 id = 10 的行记录,正常执行
UPDATE `t` SET `value` = 0 WHERE `id` = 10;

-- 修改 id = 1 的行记录,由于 id = 1 被 X 型记录锁锁定,直到事务一释放锁,方能执行
UPDATE `t` SET `value` = 0 WHERE `id` = 1;

间隙锁(Gap Lock)

间隙锁(Gap Lock)锁定索引之间的间隙,但是不包含索引本身

间隙锁虽然存在 X 型间隙锁和 S 型间隙锁,但是并没有什么区别,它们彼此不冲突,不同事务可以在间隙上持有冲突锁,并不存在互斥关系。例如,事务 A 可以在某个间隙上持有 S 型间隙锁,而事务 B 在同一间隙上持有 X 型间隙锁。允许存在冲突间隙锁的原因是:如果从索引中清除记录,则必须合并不同事务在该记录上持有的间隙锁。

间隙锁只存在于可重复读隔离级别,目的是为了解决可重复读隔离级别下幻读的现象。如果将事务隔离级别更改为 读已提交,则间隙锁定对搜索和索引扫描禁用,并且仅用于外键约束检查和重复键检查。

在 MySQL 中,间隙锁默认是开启的,即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 参数值是 disable 的,且 MySQL 中默认的是 RR 事务隔离级别。

【示例】间隙锁示例

注:测试环境的事务隔离级别为可重复级别

初始化数据

-- 创建表
DROP TABLE IF EXISTS `t`;
CREATE TABLE `t` (
	`id` INT(10) NOT NULL AUTO_INCREMENT,
	`value` INT(10) DEFAULT 0,
	PRIMARY KEY (`id`)
)
	ENGINE = InnoDB
	DEFAULT CHARSET = `utf8`;

-- 分别插入 id 为 1、10、20 的数据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, 1);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0, 10);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20, 20);

事务一、添加间隙锁

-- 开启事务
BEGIN;

-- 对 id 为 1 的记录添加间隙锁
SELECT * FROM `t` WHERE `id` BETWEEN 1 AND 10 FOR UPDATE;

-- 延迟 20 秒执行后续语句,保持锁定状态
SELECT SLEEP(20);

-- 释放锁
COMMIT;

事务二、被锁定范围内的行记录无法修改

-- 插入 id 为 1 到 10 范围之外的数据,正常执行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5, 15);

-- 更新 id 为 1 到 10 范围之外的数据,正常执行
UPDATE `t` SET `value` = 0 WHERE `id` = 20;

-- 插入 id 为 1 到 10 范围之内的数据,被阻塞
INSERT INTO `t`(`id`, `value`) VALUES (5, 5);

-- 更新 id 为 1 到 10 范围之内的数据,被阻塞
UPDATE `t` SET `value` = 0 WHERE `id` = 1;
UPDATE `t` SET `value` = 0 WHERE `id` = 10;

临键锁(Next-Key Lock)

临键锁(Next-Key Lock)是记录锁和间隙锁的结合,不仅锁定一个记录上的索引,也锁定索引之间的间隙(它锁定一个前开后闭区间)。

假设索引包含值 10、11、13 和 20,那么该索引可能的 Next-Key Lock 涵盖以下区间:

(-∞, 10]
(10, 11]
(11, 13]
(13, 20]
(20, +∞)

所以,Next-Key Lock 即能保护该记录,又能阻止其他事务将新纪录插入到被保护记录前面的间隙中。MVCC 不能解决幻读问题,Next-Key 锁就是为了解决幻读问题而提出的。在可重复读(REPEATABLE READ)隔离级别下,使用MVCC + Next-Key 锁可以解决幻读问题。

只有可重复读、串行化隔离级别下的特定操作才会取得间隙锁或 Next-Key Lock。在 SelectUpdateDelete 时,除了基于唯一索引的查询之外,其它索引查询时都会获取间隙锁或 Next-Key Lock,即锁住其扫描的范围。主键索引也属于唯一索引,所以主键索引是不会使用间隙锁或 Next-Key Lock。

索引分为主键索引和非主键索引两种,如果一条 SQL 语句操作了主键索引,MySQL 就会锁定这条主键索引;如果一条语句操作了非主键索引,MySQL 会先锁定该非主键索引,再锁定相关的主键索引。在 UPDATEDELETE 操作时,MySQL 不仅锁定 WHERE 条件扫描过的所有索引记录,而且会锁定相邻的键值,即所谓的 Next-Key Lock。

插入意向锁

插入意向锁不是意向锁,而是一种特殊的间隙锁。当一个事务试图插入一条记录时,需要判断插入位置是否已被其他事务加了间隙锁(临键锁(Next-Key Lock 也包含间隙锁)。如果有的话,插入操作就会发生阻塞,直到拥有间隙锁的那个事务提交为止(释放间隙锁的时刻);在此期间,会生成一个插入意向锁,表明有事务想在某个区间插入新记录,但是现在处于等待状态。

假设存在值为 4 和 7 的索引记录。分别尝试插入值 5 和 6 的单独事务在获得插入行上的排他锁之前,每个事务都使用插入意向锁锁定 4 和 7 之间的间隙,但不要互相阻塞,因为行不冲突。

【示例】获取插入意向锁

初始化数据

mysql> CREATE TABLE child (id int(11) NOT NULL, PRIMARY KEY(id)) ENGINE=InnoDB;
mysql> INSERT INTO child (id) values (90),(102);

事务 A 对 id 大于 100 的索引记录设置独享锁。独享锁包括了 id=102 之前的间隙锁:

mysql> BEGIN;
mysql> SELECT * FROM child WHERE id > 100 FOR UPDATE;
+-----+
| id  |
+-----+
| 102 |
+-----+

事务 B 将记录插入到间隙中。事务在等待获取独享锁时获取插入意向锁。

mysql> BEGIN;
mysql> INSERT INTO child (id) VALUES (101);

死锁

“死锁”是指两个或多个事务竞争同一资源,并请求锁定对方占用的资源,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现象

产生死锁的场景:

  • 当多个事务试图以不同的顺序锁定资源时,就可能会产生死锁。

  • 多个事务同时锁定同一个资源时,也会产生死锁。

死锁示例

(1)数据初始化

-- 创建表 test
CREATE TABLE `test` (
	`id` INT(10) UNSIGNED PRIMARY KEY AUTO_INCREMENT,
	`value` INT(10) NOT NULL
);

-- 数据初始化
INSERT INTO `test` (`id`, `value`) VALUES (1, 1);
INSERT INTO `test` (`id`, `value`) VALUES (2, 2);
INSERT INTO `test` (`id`, `value`) VALUES (3, 3);

(2)两个事务严格按下表顺序执行,产生死锁

事务 A事务 B
BEGIN;BEGIN;
-- 查询 value = 4 的记录
SELECT * FROM test WHERE value = 4 FOR UPDATE;
-- 结果为空
-- 查询 value = 5 的记录
SELECT * FROM test WHERE value = 5 FOR UPDATE;
-- 结果为空
INSERT INTO test (id, value) VALUES (4, 4);
-- 锁等待中
INSERT INTO test (id, value) VALUES (5, 5);
-- 锁等待中
-- 由于死锁无法执行到此步骤
COMMIT;
-- 由于死锁无法执行到此步骤
COMMIT;

死锁是如何产生的

行锁的具体实现算法有三种:Record Lock、Gap Lock 以及 Next-Key Lock。Record Lock 是专门对索引项加锁;Gap Lock 是对索引项之间的间隙加锁;Next-Key Lock 则是前面两种的组合,对索引项以其之间的间隙加锁。

只有在可重复读或以上隔离级别下的特定操作才会取得 Gap Lock 或 Next-Key Lock,在 Select、Update 和 Delete 时,除了基于唯一索引的查询之外,其它索引查询时都会获取 Gap Lock 或 Next-Key Lock,即锁住其扫描的范围。主键索引也属于唯一索引,所以主键索引是不会使用 Gap Lock 或 Next-Key Lock。

在 MySQL 中,Gap Lock 默认是开启的,即 innodb_locks_unsafe_for_binlog 参数值是 disable 的,且 MySQL 中默认的是可重复读事务隔离级别。

当我们执行以下查询 SQL 时,由于 value 列为非唯一索引,此时又是 RR 事务隔离级别,所以 SELECT 的加锁类型为 Gap Lock,这里的 gap 范围是 (4,+∞)。

SELECT * FROM test where value = 4 for update;

执行查询 SQL 语句获取的 Gap Lock 并不会导致阻塞,而当我们执行以下插入 SQL 时,会在插入间隙上再次获取插入意向锁。插入意向锁其实也是一种 gap 锁,它与 Gap Lock 是冲突的,所以当其它事务持有该间隙的 Gap Lock 时,需要等待其它事务释放 Gap Lock 之后,才能获取到插入意向锁。

以上事务 A 和事务 B 都持有间隙 (4,+∞)的 gap 锁,而接下来的插入操作为了获取到插入意向锁,都在等待对方事务的 gap 锁释放,于是就造成了循环等待,导致死锁。

INSERT INTO `test` (`id`, `value`) VALUES (5, 5);
img
img

另一个死锁场景

InnoDB 存储引擎的主键索引为聚簇索引,其它索引为辅助索引。如果使用辅助索引来更新数据库,就需要使用聚簇索引来更新数据库字段。如果两个更新事务使用了不同的辅助索引,或一个使用了辅助索引,一个使用了聚簇索引,就都有可能导致锁资源的循环等待。由于本身两个事务是互斥,也就构成了以上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了。

img
img

出现死锁的步骤:

img
img

综上可知,在更新操作时,我们应该尽量使用主键来更新表字段,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死锁发生。

避免死锁

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:互斥、占有且等待、不可强占用、循环等待。只要系统发生死锁,这些条件必然成立,但是只要破坏任意一个条件就死锁就不会成立。由此可知,要想避免死锁,就要从这几个必要条件上去着手:

  • 更新表时,尽量使用主键更新,减少冲突;
  • 避免长事务,尽量将长事务拆解,可以降低与其它事务发生冲突的概率;
  • 设置合理的锁等待超时参数,我们可以通过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设置合理的等待超时阈值,特别是在一些高并发的业务中,我们可以尽量将该值设置得小一些,避免大量事务等待,占用系统资源,造成严重的性能开销。
  • 在编程中尽量按照固定的顺序来处理数据库记录,假设有两个更新操作,分别更新两条相同的记录,但更新顺序不一样,有可能导致死锁;
  • 在允许幻读和不可重复读的情况下,尽量使用读已提交事务隔离级别,可以避免 Gap Lock 导致的死锁问题;
  • 还可以使用其它的方式来代替数据库实现幂等性校验。例如,使用 Redis 以及 ZooKeeper 来实现,运行效率比数据库更佳。

解决死锁

当出现死锁以后,有两种策略:

  • 设置事务等待锁的超时时间。这个超时时间可以通过参数 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来设置。
  • 开启死锁检测,发现死锁后,主动回滚死锁链条中的某一个事务,让其他事务得以继续执行。将参数 innodb_deadlock_detect 设置为 on,表示开启这个逻辑。

在 InnoDB 中,innodb_lock_wait_timeout 的默认值是 50s,意味着如果采用第一个策略,当出现死锁以后,第一个被锁住的线程要过 50s 才会超时退出,然后其他线程才有可能继续执行。对于在线服务来说,这个等待时间往往是无法接受的。但是,我直接把这个时间设置成一个很小的值,比如 1s,也是不可取的。当出现死锁的时候,确实很快就可以解开,但如果不是死锁,而是简单的锁等待呢?所以,超时时间设置太短的话,会出现很多误伤。

所以,正常情况下我们还是要采用第二种策略,即:主动死锁检测,而且 innodb_deadlock_detect 的默认值本身就是 on。为了解决死锁问题,不同数据库实现了各自的死锁检测和超时机制。InnoDB 的处理策略是:将持有最少行级排它锁的事务进行回滚。主动死锁检测在发生死锁的时候,是能够快速发现并进行处理的,但是它也是有额外负担的:每当一个事务被锁的时候,就要看看它所依赖的线程有没有被别人锁住,如此循环,最后判断是否出现了循环等待,也就是死锁。因此,死锁检测可能会耗费大量的 CPU。

参考资料

评论
  • 按正序
  • 按倒序
  • 按热度
Powered by Waline v2.15.7